設為首頁 加為收藏

首頁>重要專題>喜迎二十大>觀點評論

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強國建設新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鑄就文化新輝煌關注點

來源:學習時報發布時間:2022-12-15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驗上有新概括,在目標任務上有新要求,在戰略部署上有新提法,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兩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二部分進一步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語義有了深刻變化,明確把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秉持的基本原則。這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此其一。 

  創新之二,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創新之三,明確進一步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路徑。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我們必須做到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為此,必須做到一個“貫通”、一個“融通”,即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最根本的,就是做到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這樣明晰的表達,在黨的文獻中是第一次出現。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用意識形態建設來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重大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和重大制度創新,也是我們黨第一次將其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一個新境界。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最應強調的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相關表述明顯不同。 

  堅持以什么思想為指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關系政黨的性質、國家的方向、民族的命脈、民心的凝聚。切實把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穿到文化建設各方面,文化領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要圍繞這一根本制度來展開、來推進,這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大問題。在當前我國社會文化生態更加復雜、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樣、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的形勢下,只有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才能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奮斗、開拓前行,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三部分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報告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這深刻表明,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是一種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主張,是對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交流互鑒的真誠態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獨立自主、和平發展,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拓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廣闊空間,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報告鮮明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出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文化理論最具標志性的創新成果之一,就是文化自信的提出,并成為“四個自信”當中的重要內容。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居于什么位置,最初我們概括為“六個更”,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進一步將“六個更”,改為了“三個更”“三個最”,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代表著我們黨對文化自信的理論認識進一步升華。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強。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標題即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表明未來五年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就是實現文化自強,令人無比振奮! 

  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會的素質”。人類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領域、不同群體的文明,都體現為社會文明。文化建設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徑,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文化建設的發展標準。二者的共生共存關系,使得文化建設的進展成就,能夠直接表明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也決定了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升、達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求和重要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 

  2001 年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社會公德”是“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這表明“社會文明程度”這一概念開始正式出現在我們黨的政治文件和理論話語體系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文化建設上的目標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戰略全局出發,高度重視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反復強調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文化導向和文化功能,指明了文化強國的文明水準和社會基礎,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義。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崛起,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崛起,還是中華文明的崛起。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著重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這就明確要求我們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展現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治國方略的宣傳闡釋,全面展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圖景。積極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Copyright www.spas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紀委監委版權所有網站首頁網站聲明 魯公網安備 37010302000911號魯ICP備05019079號-2技術支持: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免费人成动漫在线观看播放,老子午夜精品无码,出差我被公高潮A片